簡介
內容介紹
最熟悉卻又最看不清
最親近卻又最難掌握
我們與自己的距離
究竟有多近?有多遠?
離自己最遠的,就是自己。
(Each is furthest from himself.)
——尼采
千古以來,「認識你自己」(Know thyself)就被視為是至上的智慧,也是至難的課題。人的一生,可以說就是一場自我的探索之旅,本書就是寫給渴望認識與探索自己的人,能幫助讀者了解自己這個熟悉身影的內在真相,從實際的探索中得到學習與成長。
本書的內容深入淺出,涵蓋人本、心理、社會等各種學科範疇,並且提供具體可操作的自我認識方法,著重於「如何做」(how),而非理論(what)的探討與研究。藉由書中所設計的各種活動,能夠幫助一步一步釐清與認識自己。對於生命陷入困局的人,本書也有各種指引,提供明確的方向引導。
我們最終要和解的人,就是自己。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之中,我們能夠學會擁抱自己、愛自己,並且和這個世界、和周遭的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,創造自己最大的可能性。
「認識你自己」不只是最切身的個人問題,也具有最崇高的價值,體現著生命與存在的價值。我們與自己的距離愈近,我們就愈能夠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廣度,豐收我們的人生。
章節
- 前言:寫給使用本書的人(p.8)
- 第一章 「人」的基本概念(p.11)
- 一 基本概念(p.12)
- 二 培育的主體:人(p.19)
- 三 課程的規劃與設計(p.20)
- 第二章 統整的生命態度(p.25)
- 前言(p.26)
- 一 青年人的生活態度(p.28)
- 二 青年人的內在生命態度(p.31)
- 三 生命成長的目標(p.39)
- 第三章 自我認識的開始:生命溯源(1)家譜(p.41)
- 1 在家庭中形塑人格(p.42)
- 2 了解家庭成員(p.43)
- 3 發現與展望(p.44)
- 4 學習如何轉念與學習調整(p.46)
- 小活動 我的家族簡圖(p.48)
- 第四章 自我認識的開始:生命溯源(2)家族動力與我(p.51)
- 1 家庭互動關係的影響(p.52)
- 2 家庭是一個系統(p.54)
- 3 集體潛意識的影響(p.55)
- 4 正向改變家庭的氛圍(p.56)
- 5 結論(p.58)
- 第五章 我的生命成長樹(p.61)
- 1 回顧自己的生命歷史(p.62)
- 2 成長樹(p.63)
- 小活動 我的生命成長樹(p.64)
- 3 分享生命事件一、二事(p.66)
- 4 面對自己的生命軌跡(p.68)
- 第六章 生命中的光與暗(p.71)
- 1 個人的感受(p.72)
- 2 生命的更新(p.75)
- 3 祝福自己(p.76)
- 第七章 我的生命特質(1)我的愛好(p.79)
- 1 自我介紹(p.80)
- 2 認識彼此的愛好(p.81)
- 第八章 我的生命特質(2)我的優缺點(p.87)
- 1 發現彼此的優缺點(p.88)
- 2 學習讚美別人的優點(p.91)
- 3 結語(p.94)
- 第九章 我的生命特質(3)我的人格特質(p.97)
- 1 我的人格特質(p.98)
- 2 結語(p.102)
- 第十章 我的喜樂與哀愁:認識我的情緒(p.105)
- 1 情緒的多面性(p.106)
- 2 不當發洩情緒的後果(p.108)
- 3 情緒探索(p.109)
- 小活動 情緒狀態與面對方式(p.110)
- 4 如何擺脫負向的情緒(p.113)
- 5 結語(p.115)
- 小活動 情緒存提款單(p.116)
- 第十一章 認識我的內在世界(1):聆聽內在的聲音(p.119)
- 1 如何靜心(p.120)
- 2 我與內心的距離(p.123)
- 小活動 靜心的步驟與基本的方法(p.126)
- 第十二章 認識我的內在世界(2):我的價值觀(p.129)
- 1 價值觀的變動性(p.130)
- 2 物質化層面、社會化層面、真我層面(p.137)
- 3 周哈里窗理論(p.138)
- 4 結語(p.140)
- 第十三章 認識我的信任能力(p.143)
- 1 認識自己的信任感(p.144)
- 2 信任感的培養(p.150)
- 第十四章 認識我的內在潛力(p.155)
- 1 發掘自己的內在能力(p.156)
- 2 從兩個範例中探索自我潛能(p.157)
- 3 結論:人生有夢,築夢踏實(p.162)
- 第十五章 總結(p.165)
- 1 我的學習成果(p.166)
- 2 總結(p.167)
- 參考書目(p.168)
作者簡介
作者介紹
作者簡介
韓玲玲
天主教修女。曾任中學國文老師,目前獻身於生命教育,期盼克盡自己的一份心力。
從小在家人的疼愛中長大,但也接受著嚴格的家教。在人生的旅途中,總有些說不清、道不明的內在因素,或明或隱地影響著自己。回首生命的歷程,許多兒時的經驗可能是生命道路上的絆腳石,也可能是墊腳石。
我有幸接觸到心理學、宗教學,在接受輔導過程中,看到生命的光明與黑暗,漸漸形塑成此刻的自我。
投身生命教育的行列多年,曾獲得教育部生命教育的個人績優獎項,這讓我更想為生命教育界貢獻一己之力,而這也就是本書誕生的緣由。對於渴望自我探索的人們,唯盼本書能照引出一些路,吾心便足矣。
FB留言
同書類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