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
內容簡介
本書作者張方遠,八○後,出生於雲林。進入大學以前,他信仰「打倒萬惡共匪」;進入大學以後,因緣際會之下,開始自我追尋被切斷的台灣歷史,以及被蒙蔽的左眼。
收錄在這本集子之中的文章,大約十餘萬字,是作者近兩年多來自我反省、自我批判的初步成果,不只表現了他對幾個議題(諸如:國家認同、兩岸關係、台灣歷史與人物、民主發展……等)的省思,同時也表現了這段時間以來,作者的思想與世界觀的變動軌跡。
這本小書的每一篇文章,都是作者與友人、與自己對話討論之後的產物,或許可以視為作者正在譜寫的青春之歌,也是他們正在追尋、迎接、把握春天的小小努力。希望他們所高唱的青春之歌,可以化為火燄,持續戰鬥、不斷前進。
章節
- 序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/許介鱗(p.I)
- 序二 不一般的思索,不一般的見識/吳國禎(p.III)
- 序三 欣見長江後浪推前浪/王曉波(p.VI)
- 序四 春天是屬於我們的/陳福裕(p.XI)
- 輯一 反省與批判(p.iv)
- 被遺忘的祖先影子(p.3)
- 郭冠英事件是個虛假議題(p.7)
- 台灣長老教會打著宗教旗號,行台獨分裂之實(p.10)
- 「台灣人的電視台」不懂台灣史(p.13)
- 睜開左眼,重新看待中國(p.17)
- 當中華民國失去「中國」內涵(p.20)
- 問題是中華民國已經失去中國的內涵(p.24)
- 中評論壇:台灣青年眼中的兩岸關係(p.27)
- 論台灣青年世代的民族意識(p.37)
- 中華文化不應成為兩岸對抗的戰場(p.43)
- 消失中的「中國」(p.44)
- 是「普世價值」 還是「西式價值」?(p.48)
- 大陸學者眼中的「民主」(p.51)
- 兩岸交流下應該認識的台灣民主(p.55)
- 譴責惡意的操弄、栽贓與抹黑(p.61)
- 是正義,還是歧視?(p.64)
- 對的事,就應該繼續做(p.67)
- 「黑心」的背後(p.73)
- 當台灣只剩下「中國,不意外」(p.77)
- 虛假的茉莉花(p.80)
- 台灣的唯「美」主義(p.85)
- 揮之不去的「文明分斷論」陰霾(p.88)
- 我們需要友善的兩岸交流環境(p.91)
- 友善從相互尊重做起(p.94)
- 野草莓之我見(p.97)
- 江啓臣當回歸憲政原則(p.99)
- 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(p.102)
- 沒有藍綠,也沒有統獨(p.106)
- 保衛釣魚台‧釣魚台問題應寫入教科書(p.109)
- 自毀國格的外交部與教育部(p.112)
- 香港回歸15年的紛擾與糾葛(p.114)
- 真正的復辟派御用學者正在現形(p.121)
- 雙英對決(p.127)
- 為兩岸和平協議努力(p.131)
- 我七年級,我支持馬英九(p.133)
- 選舉結束,兩岸和平發展之路不能停止(p.136)
- 輯二 歷史與人物(p.139)
- 南京七十年(p.141)
- 只有「台灣人民史觀」 而無「統獨史觀」(p.146)
- 光復初期台灣人的《義勇軍進行曲》記憶(p.155)
- 對日抗戰是中國人民的勝利(p.158)
- 在台灣重新發現孫中山(p.161)
- 「中山先生雖死,中山主義決不死」(p.167)
- 「台灣人明白地是中華民族」(p.173)
- 一個蔣渭水,各自表述(p.177)
- 藍制服背後的光榮(p.190)
- 林憲:低調的愛國者(p.193)
- 「死不悔改的統一派」(p.200)
- 與李雙澤 《少年中國》的邂逅(p.203)
- 參加「1970年代保釣運動文獻編印與解讀國際論壇」的觀察與相關想法(p.214)
- 雙戰的突破與歷史的接榫(p.223)
- 「尋找風雷」(p.226)
- 《尋找風雷》新書發表會發言稿(p.229)
- 輯三 書評與報導(p.233)
- 中國誰也不想領導,中國只想領導自己(p.235)
- 沒有改變,何來進步?(p.240)
- 從入戲的觀眾到捲起袖管的導演(p.244)
- 為光復台灣而研究(p.248)
- 《海峽》弱冠‧任重道遠(p.263)
- 賀《犇報》周歲(p.268)
- 「台灣意識」不等於「台獨」(p.271)
- 台灣在上海世博會(p.274)
- 紀念保釣運動40周年研討會報導(p.280)
- 釣魚台是我們的!(p.282)
- 「讓十三億中國人能讀到他的作品」(p.284)
- 高中歷史課綱烽火錄(p.287)
- 輯四 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(p.305)
- 後記 我們的歌是青春的火燄/張方遠(p.326)
FB留言
同書類書籍